主旨报告
  • 北京外国语大学 贾文键:开幕致辞
  •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武世兴:深入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 提高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 浙江大学 何莲珍:理解当代中国  讲述当代中国——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探索与实践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杨卫: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
  • 华中师范大学 周鹏程: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外语教育创新发展
教指委论坛
专题论坛
专题活动
《新一代大学英语》(第二版)系列教材依据《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编写,遵循“产出导向法”理论体系,以落实立德树人为目标,以促进学用一体为宗旨,以先进数智技术为依托,为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国际化人才贡献力量。

《新世纪汉英大词典》(第三版)收录条目16万,例证17万,堪称汉英语料的浩瀚宝库。紧扣时代脉搏,增收4,000余条新词和近2万条新义新用法。增设翻译速查、翻译点津、话题词汇等132个实用专栏,详解翻译难点。新增152幅精美插图,直观呈现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外文化异同。搭载新世纪APP,纸数融合,开启智慧查阅新体验。

外研社依托丰富完善的教学、测评、培训、赛事、数字化产品等教学资源和企事业单位资源,聚焦关键行业方向,推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围绕课程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建设教学评用一体、政产学研打通的全方位国际化实战人才发展体系。

外研在线依托UNIPUS Cloud云平台,将优质教材、海量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结合、应用创新,融通“教、学、评、研、管”五大方向,为高校提供集数字内容、智能软件、智慧硬件和教师发展新生态为一体的UNIPUS高等外语智慧教育全景方案,切实赋能施教者、驱动学习者、提效管理者,助力实现高等教育全方位深刻变革。
外研探索
媒体关注
北京外国语大学 贾文键:开幕致辞 ×

教育部高等学校德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校长贾文键教授为论坛开幕致辞,分享了北外在服务国家战略、参与全球教育治理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一,深化课程思政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施“大思政课”和“时代新人铸魂工程”,带头推进“三进”工作落实落细。二,强化学科规划布局,大力加强有组织科研。探索学科前沿交叉和新兴空白领域,实施“101工程”,建设多语种教材方阵、多模态语料方阵和多领域学术期刊方阵。三,创设智能教学场景,积极重塑外语教育生态。通过成立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打造微专业,研发AI数字教材等,将人工智能融入教学科研与管理,全面推动数智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四,拓展国际合作网络,促进文明互鉴、共生发展。深化全球立校战略,积极提升国际交流合作水平,全力建设全球语言服务平台等,布局优质社会服务品牌。贾校长表示,本次论坛是引领变革、激活创新的思想盛会,期待与会各方汇聚智慧、产出硕果,共同谱写高等外语教育发展新华章。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武世兴:深入推进《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进高校进教材进课堂 提高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

武世兴副司长指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贯彻落实《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深刻认识高等外语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准确把握《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多语种版本“三进”工作新进展新成效,系统谋划深入推进“三进”工作的新思路新作为。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内容,推进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内涵建设,有效融合思政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要强化外语领域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创新“外语+专业”“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关键安全领域涉外人才培养;要构建外语人才自主培养体系,建强课程、教材、教师和实践等核心教学要素,以课程改革小切口,带动解决人才培养模式大问题;要积极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探索数字赋能大规模因材施教、创新性教学的有效途径,提升外语教育智慧化水平,大力提升外语人才自主培养能力,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浙江大学 何莲珍:理解当代中国  讲述当代中国——大学英语教材建设探索与实践 ×

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浙江大学何莲珍教授表示,新形势下,大学英语教育应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国际视野、专业本领的高素质人才,助力教育强国建设,助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教材是国家事权,是教育的基础工程和铸魂工程。大学英语教材编写应主动对标《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要求,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能够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理解当代中国 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从知识层面(“讲什么”)和能力层面(“怎么讲”)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有机融入大学英语教学,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在深入理解当代中国的基础上,讲好身边故事、本地故事和中国故事,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锤炼跨文化沟通能力,切实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和全球胜任力。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 杨卫: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 ×

杨卫院士表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显著成就,人才培养质量和国际竞争力日益提升。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高等教育应积极加强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以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国际化进程。杨院士认为,在国际化方面,高校应以国家发展战略为导向,通过加强博士生联合培养、提高国际合作论文数量等举措,积极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在跨学科方面,应积极打破学科壁垒,解放生产力,应对全球挑战。通过推进跨学科研究,助推形成新的交叉学科门类。他列举了我国在推进跨学科研究方面的举措,如教育部设立交叉学科门类,区域国别学、人工智能成为新的一级学科,清华大学设立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等,为推动交叉学科建设与跨学科人才培养提供创新思路与有益借鉴。

华中师范大学 周鹏程: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外语教育创新发展 ×

华中师范大学副校长周鹏程教授表示,人工智能赋能高等外语教育是国家意志,也是时代必然,高等外语教育应更新教育观念,将人工智能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全环节:通过将人工智能与外语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融合,助力外语学科专业与其他学科专业知识体系融合、赋能外语学科专业内部知识体系重建,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外语知识体系重构;通过创建自主学习环境、人机协同的高阶专业能力实训机制、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基于人工智能的创新思维训练机制,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体系重构;从人、硬件、资源三方面入手,通过重塑高等外语教育教师队伍、升级教学实验设施、建设专业知识库和教学资源库、开发数智化教材等,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外语教学支撑体系重构。

×
×
×
×
×